隨著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,近年來中國PM2.5濃度持續(xù)下降,空氣質量明顯改善。然而,當前PM2.5污染負荷仍處于高位,隨著污染治理進程的深入,污染物減排幅度逐漸收窄,末端治理的減排難度日益增大,空氣質量改善任務依然艱巨。2020年9月,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,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這一重大戰(zhàn)略目標的提出為統(tǒng)籌大氣污染防治與溫室氣體減排指明了方向,為空氣質量持續(xù)改善注入了全新動能。在此基礎上,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部提出將以“減污降碳協(xié)同增效”為總抓手,加快推動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,通過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,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環(huán)境污染問題。
在此重大國家戰(zhàn)略背景下,清華大學地學系張強課題組和環(huán)境學院賀克斌課題組基于自主研發(fā)的中國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(xié)同科學評估與決策支持平臺(CNCAP),首次構建了碳達峰與碳中和背景下中國2015至2060年中長期排放情景,提出了全國及重點區(qū)域的未來PM2.5污染持續(xù)改善路徑。研究發(fā)現,如一方面加大源頭治理力度,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,推動鋼鐵、水泥等高耗能產品產量盡早達峰,加快散煤清潔化替代進程,同時持續(xù)推進非電行業(yè)、柴油機和VOCs重點行業(yè)污染治理工作,則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的同時,全國絕大部分地區(qū)PM2.5年均濃度可達到35μg/m3的現行環(huán)境空氣質量標準,全國人群PM2.5年均暴露水平可從2015年的55μg/m3下降到28μg/m3,實現“減污降碳”的協(xié)同效應。
由于PM2.5對健康產生影響的閾值極低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給出的PM2.5年均濃度指導值為10μg/m3,而我國現行PM2.5標準相當于WHO第一階段目標值,距離WHO指導值尚有一定差距。由于空氣污染對老年人的傷害更大,在未來人口老齡化的大背景下,應當推動空氣質量長期持續(xù)改善,以達到全面保護人群健康目的。2030年之后,由于末端治理措施的減排潛力基本耗盡,碳中和目標下的深度低碳能源轉型措施將成為我國空氣質量持續(xù)深度改善的動力源泉。在碳中和情景下,到2060年中國將基本完成低碳能源轉型,可再生能源發(fā)電占比將達到70%以上,工業(yè)部門終端煤炭消費比例低于15%,新能源車占比達到60%以上,民用部門能源全面清潔化。2060年全國碳排放總量約為6.8億噸左右,相當于在當前排放水平基礎上減少90%以上;與此同時,全國人群PM2.5年均暴露水平達到8μg/m3左右,78%的人群PM2.5年均暴露水平低于WHO指導值,空氣污染問題將得到根本解決。
不同情景下,中國未來碳排放和PM2.5濃度變化(圖中百分比表示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化石燃料占比)
研究首次提出并量化評估了碳中和背景下我國未來中長期PM2.5空氣質量改善路徑,指出碳中和目標下的深度低碳能源轉型是我國空氣質量達到WHO指導值的必由之路。研究為中國制訂“減污降碳”協(xié)同治理路線圖提供了科學依據,并對其他發(fā)展中國家協(xié)同應對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研究提出,下一步應當以“減污降碳協(xié)同增效”為總抓手,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“牛鼻子”,推動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的PM2.5與臭氧污染協(xié)同治理,深入發(fā)揮和提升結構調整在污染減排中的作用,加快能源清潔低碳轉型,逐步構建零碳能源體系;針對“科學治污、精準治污和依法治污”的重大需求,強化科技引領和機制創(chuàng)新,構建碳中和與清潔空氣協(xié)同的新一代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技術體系;將保護人民群眾健康作為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協(xié)同治理的出發(fā)點,在2030年之后加嚴空氣質量標準并逐步與WHO相關標準接軌,引導空氣質量根本改善。
上述研究成果在《國家科學評論》(National Science Review)在線發(fā)表,論文題目為“碳中和背景下中國2015-2060年PM2.5空氣質量改善路徑”(Pathways of China’s PM2.5 air quality 2015-2060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neutrality)。研究首次定量揭示了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中國及重點區(qū)域2015-2060年的空氣質量持續(xù)改善路徑,指出了實現碳中和目標對我國未來空氣質量根本改善的決定性作用。
原標題:地學系張強與環(huán)境學院賀克斌課題組發(fā)文揭示碳中和背景下中國中長期空氣質量改善路徑
特此聲明:
1.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。
2. 請文章來源方確保投稿文章內容及其附屬圖片無版權爭議問題,如發(fā)生涉及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文章來源方自負相關法律責任。
3. 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等問題,請在作品發(fā)表之日內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,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益。